“益企”暖風持續護航中小企業
關鍵詞: 中小企業服務月 數字化轉型 專精特新培育 招才引智 益企政策
2025年全國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于本月火熱開啟,聚焦融資促進、數字化轉型、合規管理等八大領域,推出42項重點活動。與此同時,全國多地也密集出臺了“益企”政策,舉辦各類活動,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有的聚焦數字化轉型的“最后一公里”,破解中小企業“不會轉、不敢轉”難題;有的圍繞專精特新的“成長曲線”,以精細化服務為企業注入力量;有的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機制,加強中小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從川蜀大地到黃浦江畔,各地“益企”暖風正持續護航中小企業。
破解數字化轉型難題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今天,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但長期以來,“不會轉、不敢轉”的現實困境,讓許多企業面對轉型望而卻步。
2025年,四川的破題舉措更加細致入微——日前在成都召開的數字化轉型促進工作推進會上,一份涵蓋312項產品與服務的《數字化轉型中心服務供給清單》正式發布,從車間設備智能化改造到供應鏈數據協同,從員工數字技能培訓到客戶管理系統搭建,幾乎覆蓋了中小企業轉型的所有“剛需場景”。
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要聚焦細分行業數字化轉型場景,培育一批‘小快輕準’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加大向中小企業的開放力度,幫助更多行業企業降本增效。”
湖南則對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明確目標。近日,湖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力助企解難推動中小企業穩健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年底實現地級市、自治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全覆蓋,推動1萬家以上中小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
對此,湖北對省級及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申請工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改造項目補助,總投資門檻由2000萬元降低至1000萬元。
此外,湖北還對中小企業納入國家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專項再貸款支持的工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在中央財政貼息基礎上,省級財政再疊加給予1個百分點貼息支持,期限不超過2年。
聚焦專精特新成長培育
如果說數字化轉型是中小企業強筋健骨的“催化劑”,那么專精特新培育則是其鍛長板、補短板的“精準針”。
近日,江蘇無錫首個專精特新企業園——總投資超20億元的九龍灣專精特新協同創新中心正式開工建設,值得注意的是,在可出租的樓宇載體中,目前已有超50%的面積意向租出。從擬入駐企業可以看出,很多“小而精”“新而優”的項目成為了中心招商的方向。
江蘇日前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了十四條措施,其中首條就是“建立企業研發載體”,提出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中試平臺等各類企業研發載體,積極創建國家級研發載體。建設無錫的九龍灣專精特新協同創新中心正是江蘇的施策方向。
專精特新企業不是“自然生長”出來的,而是“精準滴灌”出來的。上海日前出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特別提出要實施精準化賦能、助力精細化管理:加大海外服務,發布服務企業“走出去”專業機構名錄,提供投資注冊、行業準入、合規經營、海外用工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和服務。促進有效投資,對企業新賽道新動能重點產業項目,由市級統籌能耗、土地、環境容量指標。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供質量和管理診斷服務,實現“愿診盡診”。培育高端產業,聚焦上海千億級新賽道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上海是全國最早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的城市。十多年來,始終堅持以專精特新理念引領中小企業發展。尤其是最近三年,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持續向好,新動能不斷壯大。”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蒲亞鵬表示,下一步,上海將瞄準新興領域、未來產業的高成長、高估值、種子型中小企業,建立專精特新、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潛力庫”,以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為重點,讓更多中小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招才引智提供人才支撐
近日,在海南海口舉辦的2025年全國中小企業百日招聘暨“優企進校 招才引智”海南系列活動的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參加企業涵蓋了加工制造、信息技術、現代服務等多個領域。
現場同步舉辦了三場招聘宣講會,為企業和學生搭建深入交流溝通平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穿梭在各個企業展位之間,尋找自己心儀的工作崗位。
近期,海南通過搭建中小企業與高校畢業生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人才與崗位的精準對接,同時開展“訪企拓崗”行動,促進了校企供需對接與深度合作。
山東則對如何加強技術技能人才引育、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再次給出了明確意見——山東日前印發的《關于高質量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持續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實施意見》提出,落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職稱申報舉薦制,對符合條件的人才按規定經舉薦直接申報工程技術系列高級職稱。鼓勵中小企業自主開展職工技能提升培訓,符合條件的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政策。山東還提出,舉辦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題培訓班,每年培訓一批數字化水平評測診斷技能人才,為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責任編輯:路軼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