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圖譜研究分析(附產業鏈全景圖)
關鍵詞: 人形機器人
中商情報網訊:人形機器人,又稱仿生人,是一種旨在模仿人類外觀和行為的機器人尤其特指具有和人類相似肌體的種類。如今,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已經開啟,多家公司如特斯拉、優必選、宇樹科技等都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
一、產業鏈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游為系統及零部件,包括執行系統、感知系統、控制系統及其他零部件;中游為人形機器人的設計、制造和測試過程;下游應用領域包括醫療服務、倉儲物流、高校科研、工業制造、教育培訓等。
圖片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二、上游分析
1.減速器
(1)市場規模
減速器是連接動力源和執行機構的中間機構,具有匹配轉速和傳遞轉矩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工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等智能制造和高端裝備領域的快速發展,諧波減速器與RV減速器已成為高精密傳動領域廣泛使用的器件。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全球及中國工業機器人減速器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減速器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321億元,同比增長5.01%,2023年約為1387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減速器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447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重點企業分析
目前,中國減速器相關上市企業,前50家中,浙江省分布的最多,共12家。廣東省和上海市分別為8家和6家,排名第二第三。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軸承
(1)產量
軸承是數控機床設備中的一種重要零部件,主要起支撐機械旋轉體,降低摩擦系數,并保證回轉精度的作用。軸承行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基礎產業,我國軸承產量呈現增長的趨勢。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中國主軸軸承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顯示,2023年中國軸承產量約275億套,較上一年增長6.18%。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軸承產量將達到296億套。
數據來源:中國軸承工業協會、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競爭格局
從競爭格局來看,我國軸承市場中,斯凱孚(SKF)、舍弗勒(Schaeffler)、恩斯克(NSK)、捷太格特(JTEKT)、恩梯恩(NTN)、鐵姆肯(TIMKEN)、日本美蓓亞(NMB)、不二越(NACHI)八大國際軸承企業占據主導地位,且主要集中于高端市場。本土軸承企業規模普遍不大,行業集中度低,人本集團、萬向錢潮、浙江天馬、瓦房店軸承、洛陽LYC軸承、五洲新春六家企業合計占比24.10%。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傳感器
(1)市場規模
智能傳感器是具有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交換、信息存儲功能的多元件集成電路。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調查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為3096.9億元,2019-2022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26%,2023年市場規模約為3324.9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3732.7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重點企業分析
在我國傳感器企業中,大立科技是少數能夠獨立研發、生產紅外熱成像相關核心芯片,機芯組件到整機系統全產業鏈完整的高新技術企業,旗下傳感器業務占比高達90%以上,主要生產紅外溫度成像傳感器;華工科技是全球有影響力的傳感器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傳感器產品主要應用于智慧出行、智慧家庭、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AI芯片
(1)市場規模
近年來,我國AI芯片受到廣泛關注,不斷涌現出新的生產設計商,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人工智能芯片行業市場發展監測及投資潛力預測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達到850億元,同比增長94.6%,2023年市場規模約為1206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412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重點企業分析
中國AI芯片行業起步晚,但發展迅速,主要代表性企業有華為海思、寒武紀、地平線等。具體如圖所示: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5.激光雷達
(1)市場規模
受無人駕駛車隊規模擴張、高級輔助駕駛中激光雷達應用滲透率提升、以及機器人及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需求的推動,中國激光雷達市場駛入快車道。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激光雷達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激光雷達市場規模約為75.9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達139.6億元,2026年將達到431.8億元。
數據來源:Frost&Sullivan、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重點企業分析
國內多數廠商在境內、境外均有布局,產品銷售范圍較廣。目前禾賽科技、圖達通在激光雷達行業的競爭力較大。具體如圖所示: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6.控制器
(1)市場規模
智能控制器是集成通訊技術、傳感技術、微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多種技術而成的核心控制部件。隨著智能化浪潮興起,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應用迅猛發展,智能控制器作為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礎物件,開始滲透進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智能控制器產業前景預測與戰略投資機會洞察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智能控制器市場規模達到3.06萬億元,五年內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2.75%。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到2024年中國智能控制器市場規模將達3.87萬億元。
數據來源:Frost&Sullivan、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競爭格局
我國智能控制器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形成以拓邦股份與和而泰為主的雙寡頭競爭格局,兩者市場份額分別占比77%和13%。此外,國內領先的智能控制器廠商還包括朗科智能、振邦智能、貝仕達克等,市場份額分別占比4%、2%、1%。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中游分析
1.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
人形機器人是信息、制造、材料、能源、生命等技術的集大成者,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其創新發展蘊含巨大生產力潛能,有望帶動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機器人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27.6億元,市場處于起步階段。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9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50億元,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3000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人形機器人專利分布情況
2023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最高的地區是北京,占比達27.3%。廣東排名第二,占比達18.9%。其次分別為浙江、江蘇和上海,占比分別為14.7%、9.7%和5.1%。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人形機器人創新機構分布情況
北京具有較強實力的創新機構數量大幅領先,包括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具有雄厚研究積累的高校院所。江蘇、山東等地雖然當前開展深入研究的機構有限,但具有人形機器人研究潛力的創新機構數量較多。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人形機器人投融資情況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驅動,全球正迎來人形機器人與通用人工智能融合發展的熱潮,國內外科技龍頭包括華為、小米、騰訊、三星、特斯拉紛紛入局加碼人形機器人賽道。2023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投融資迎來新高,投資數量達21起,已披露融資金額達54.31億元。2024年1-4月投資數量達4起,已披露融資金額達14.1億元。
數據來源:IT桔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5.人形機器人重點企業分析
目前,中國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共14家。江蘇省和廣東省分別為11家和9家,排名第二第三。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6.人形機器人企業熱力分布圖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下游分析
1.智慧醫療
人形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正在逐漸擴大,它們能夠協助醫護人員執行一系列任務,提高醫療效率和質量,同時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關懷。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智慧醫療產業發展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達到62.85億元,2019-2023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3.37%。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智慧醫療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11.37億元。
數據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智慧物流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機器人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人形機器人在物流領域可以提高物流行業的自動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智慧物流市場調查與行業前景預測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智慧物流行業市場規模約為7903億元,較上年增長12.98%。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達到8546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智能制造
人形機器人在制造業的應用日益廣泛,涵蓋了物品搬運、拾取與放置、質量檢測、貼標、裝配、智慧巡檢以及高危作業等多個方面。近年來,智能制造行業的產值規模和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較高水平。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分析及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市場規模達到2.68萬億元,同比增長10.74%,2023年市場規模約為3.2萬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4年將達3.4萬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