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業加速發展:供應鏈安全與市場需求增長是主因
關鍵詞: 半導體
據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9 日報導,EDA大廠新思科技(Synopsys)公司策略發展總經理Antonio Varas 接受視頻采訪時表示,全球運用10nm以下先進制程芯片,90% 由中國臺灣半導體業者(臺積電)供應,主要用于電腦、手機、電玩游戲主機及電腦服務器等設備。Varas稱若未來臺海危機加劇,使臺灣芯片無法出口,將難以想像對全球產業的影響,各地工廠視庫存芯片存量差異,3周至3個月將被迫停止生產。
目前歐盟計劃投資430億歐元以發展歐洲半導體產業,美國也剛剛正式通過投資規模超過520億美元的芯片法案,西班牙亦將投資120億歐元于發展芯片產業。
由于半導體屬高度科技化的產業,從設廠規劃至量產,須長達數年才能達成。同時半導體須有產業集群(Industria de clústeres)上下游相關業者密切合作,美國、韓國、日本、德國及意大利等,正致力于整合半導體產業價值鏈。理論上,半導體廠可設于全球各地﹔僅能設廠于擁有較低成本水源及用電、鄰近機場,且擁有相應補貼及稅收優惠政策的地區。西班牙或可滿足前述半導體設廠環境條件,但高科技人才卻有不足,而中國臺灣及中國大陸則擁有前述全部條件。美國是否擁有半導體制造業產業所需資源仍待確認,特別是在人才方面,目前美國也在規劃人才培養以及吸引海外半導體人才前往美國工作。
Varas指出,西方國家推動發展半導體產業,并非僅考量中國臺灣業者減產或因各種威脅導致供應鏈中斷,同時也考量了全球市場需求。盡管短期內電腦、智能手機芯片需求下滑,但服務器、工業、國防及汽車等芯片需求均將持續成長。以汽車為例,盡管汽車銷售量并未成長,每部車輛所需芯片數量日益增加。西方國家半導體產業投資目標并非僅盼自給自足,而是建立多樣化供應來源,中長期政策目標為大部分芯片產能在中國臺灣以外地區生產,且避免太依賴鄰近朝鮮及中國大陸的中國臺灣、日本與韓國業者。
日前中國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臺的報復手段主要影響中國臺灣海上運輸,對空運為主芯片供應影響不大,未明顯影響全球芯片供應鏈。由于中國大陸所需芯片很多亦源自中國臺灣,如果未來封鎖行動影響臺灣半導體產業,亦會對大陸半導體產業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