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市場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簡版)
關鍵詞: 服務業
中商情報網訊: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顯著特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衡量經濟發展現代化、國際化、高端化的重要標志。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產業,也是未來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產業。
一、生產性服務行業的定義
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它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中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本身并不向消費者提供直接的、獨立的服務效用。它依附于制造業而存在,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制造業,是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
二、生產性服務行業的分類
生產性服務業分為10個大類、35個中類、171個小類,包括通用航空、倉儲和郵政快遞、生產性租賃、人力資源管理、職業教育培訓、批發與貿易經紀代理、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等。
資料來源:《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2019)》、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生產性服務行業發展政策
近年來,中國生產性服務行業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創新,《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3年版)》、《推動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綜合改革實施方案》《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措施》等產業政策為生產性服務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明確、廣闊的市場前景,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生產性服務行業發展現狀
1、服務業增加值
近年來,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持續深化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服務業實現快速增長,在國民經濟穩定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顯著。2022年我國服務業細分來看: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14518億元,比上年增長0.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9674億元,下降0.8%;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7855億元,下降2.3%;金融業增加值96811億元,增長5.6%;房地產業增加值73821億元,下降5.1%;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47934億元,增長9.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39153億元,增長3.4%。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2.7%,利潤總額增長8.5%。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生產性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加速邁向專業化,助推產業改造升級。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加速崛起,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2022年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為378960億元,占服務業比重59.33%,占GDP比重31.31%。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批發零售業比重最大。分行業來看,2022年我國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14518億元,比上年增長3.6%,占生產性服務業比重為30.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9674億元,增長5.5%,占生產性服務業比重為13.1%;金融業增加值96811億元,增長6.2%,占生產性服務業比重為25.5%;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47934億元,增長9%,占生產性服務業比重為12.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39153億元,增長5.6%,占生產性服務業比重為12.6%。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1、批發和零售業
批發和零售業已成為了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柱,其體量占較大份額。批發和零售業是現代化大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它是向零售單位銷售用于轉賣的貨品或服務,或者向其他企業、事業、機關批量銷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活動,其與生產效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有著密切關系,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之一。2022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14518億元,比上年增長3.6%,占生產性服務業比重為30.2%。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2、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主要為生產活動提供固定電信服務,制造業智能化、柔性化服務,以及知識庫建設、信息技術集成實施、運行維護、測試評估、信息安全等服務等。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2022年,中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為47934億元;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9.5%,遠超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11.9%的年均增速,對促進制造業產業升級和效率提升作用不斷增強。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我國貨物運輸總量
近些年我國工業生產受到地緣政治、外貿、疫情等因素影響情況下,2022年我國貨物運輸總量506億噸,比2021年下降3%;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公路運輸達371.2億噸,比2021年下降5.5%。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前景
1、生產性服務業市場需求廣闊
制造業生產活動依賴于生產性服務業所提供的中間投入品和其他服務,可以保證各個生產性環節的連續性,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技術進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度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我國制造業強國戰略的實施與推進。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背景下,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強,服務型制造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闊。隨著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廣度、深度和維度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服務要素和服務基因在制造業投入產出和全產業鏈環節的分量和比重越來越高,“制造+服務”“產品+服務”“品牌+服務”將成為制造業發展的產業新常態,這也將為我國生產性服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
2、城市協同集聚指數在波動中上升
大城市的協同集聚指數呈緩慢下降的趨勢,隨著土地成本的不斷增加、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嚴峻,大城市的制造業開始外遷,且生產性服務業還未蓬勃發展;由于大部分大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已初步形成規模,與制造業的空間錯配現象有所改善。因此,協同集聚指數略有回升。
3、中等城市協同集聚指數呈階段性變化
協同集聚指數不斷增加。主要以制造業及資源型產業為主,且吸收到了一部分大城市轉移而來的發展較好的制造業,同時,現有的生產性服務業在一定程度上尚能滿足現有制造業的發展需求。由于中等城市依賴于前一階段制造業及資源型產業發展的優勢,且有部分城市已經形成路徑依賴,致使其認識不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性,因此,生產性服務業的供給程度明顯跟不上制造業的需求,從而造成協同集聚指數下降的趨勢。中等城市的協同集聚指數再次出現上升的趨勢。
4、小城市的協同集聚呈現下降趨勢
小城市的協同集聚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且協同集聚指數明顯低于特大城市、大城市與中等城市。這可能與其本身集聚水平較弱、地理區位條件較差、在產業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等有一定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