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萬家!芯企半年飆漲171.8%,瘋狂背后究竟有多少騙局?
2021年的缺貨潮,成為激發芯片領域連環創業的“導火索”。
日前,企查查數據研究院推出《企查查2021年企業發展半年報》顯示,“芯片”相關企業上半年注冊量同比上漲171.8%,廣東企業獨占三成。
據報告顯示,受益于國家大基金的不吝投入與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國芯片產業進入發展“黃金期”。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芯片相關企業新增1.88萬家,同比增長171.8%;去年同期的注冊量僅為0.69萬家。目前我國現存芯片相關企業7.2萬家,其中深圳(1.3萬家)、廣州(0.6萬家)、上海(0.4萬家)是擁有芯片企業最多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以2.3萬家企業位列第一,占比總量的31.9%。
畢竟,這是個對芯片創業最為友好的時代。一方面,國家政策的頻送東風,大基金的下場,都為芯片創企提供了先天的保障和優勢;另一方面,當前全球芯片極度缺貨的形勢,吸引了大量民間資本的陸續進駐,都給予了芯片創業企業以更多的資本和資源加持,讓不少曾經深陷資金難尋、伯樂難找的初創企業重拾夢想。
但這類芯片相關企業注冊量瘋狂飆漲背后,也潛藏不少難以預知的隱患。尤其近年來,像德淮半導體、德科碼、武漢弘芯等半導體江湖巨騙頻頻出現,動輒百億資金打水漂,對于各地方政府財政以及國家資源來說,都構成了極其巨大的浪費。比如去年就已經徹底陷入“爛尾”的德科碼半導體有限公司,近期也傳出整體資產在京東被拍賣的消息,起拍價約16.66億元,都不一定有人接手。
更遑論,如今各地都充斥著大大小小各類半導體芯片相關企業,甚至很多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都在想著如何拿到地方政府的補貼和國家補貼;更有甚者已經在通過各種外部造勢來宣傳自家的“PPT芯片”,欲借此機會沖刺IPO,為進一步圈錢做準備。
這種企業實際上還真不少,此前芯謀研究就曾警惕過,有一類造芯速度奇快的公司,他們專注于宣傳的噱頭,用宣傳稿讓外界感受他們的實力。其實,究其背景,無非是搭臺唱戲給資本看,受利益驅動而到處放衛星。在宣傳的時候,超越國際頂級芯片大廠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因為在這種半導體投資大熱的背景下,這種“突出”的宣傳可以比競爭對手更快的脫穎而出,受到資本垂涎。最終也如他們所料,融資一輪接著一輪。
與此同時,這種企業上市對于本土半導體的健康成長無疑是極為不益的。因為,虛假的宣傳字眼往往很容易破壞公平競爭環境,造成領導對產業誤判;而且,還會浪費社會資源,擠壓優秀企業生存空間,很多半導體領域的優秀企業都非常低調,鮮有頻繁露面做造勢宣傳的;而且,這種通過融資獲得資金流的企業容易通過哄抬薪資,來挖角其他優秀企業的人才,造成產業人才環境被破壞。
況且,如今芯片企業的注冊領域也不乏像武漢弘芯這樣動輒幾百億的超大型項目,其幕后操作者曹山也一直輾轉多地不斷的注冊新公司,通過這種方式來變相圈錢。比如2017年,號稱總投資1280億元的弘芯半導體在武漢正式注冊成立,“曹山”當時負責該項目的招兵買馬工作。然而在2018年底,此人突然從武漢隱退,并于數月后在濟南撬動了另一個12英寸代工項目,即總投資598億元的濟南泉芯,此后又出現了逸芯集成電路(珠海)有限公司等眾多關聯半導體企業,可謂是埋了一連串的連環雷。
因此,即便企查查本次的半年報中,芯片半導體相關企業的漲勢驚人,但細品的話,其中也不乏大量“水分”存在。不過,在如今這個國產芯片的“暴走年代”,出現以騙補、圈錢、噱頭為主的目的不純的半導體企業自然也是無可避免,這也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需要經歷的過程。盡管這個過程會耗費大量的公共資源,但隨著各種案例的陸續出現,相信在本土半導體“正義之聲”的引導之下,中國半導體在“自我洗滌”的道路上也將越走越遠,產業的發展也將愈發明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