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6月29日,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超導”)落地浦東張江。就在拿地當天,這個規劃投資25億元的項目實現了用地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等5證連發。“上海超導擴建項目早一步開工,就能早一步投產,更能鞏固在細分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該公司董事長馬韜表示。
“早一步,快一步,領先一步”,無不彰顯著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速度。
7月7日,十二屆上海市委七次全會審議并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為國擔當勇為尖兵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意見》。朝乾夕惕,只爭朝夕。上海牢記囑托,勇為尖兵,蹄疾步穩,開辟出一條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上海路徑”。
啃硬骨頭,策動更高水平科技供給
浦東張衡路上,上海光源照亮“微米界”;一河之隔,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能將10個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總功率匯聚到一根頭發絲上;再往東約150米,蛋白質設施牽住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牛鼻子”……就在幾平方公里內,一座座大科學裝置讓人目不暇接。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的重中之重。目前,上海已建成11個“國之重器”,還有4個在建、5個規劃建設中,總投資規模約350億元,設施數量和投資金額均全國領先。一個個“國之重器”,讓中國創新加速躋身“領跑者”行列。
瞄準國家戰略急需,上海全力培育壯大戰略科技力量。“我們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敢于‘啃最硬的骨頭’,不斷提升創新策源力。”上海市科委負責人強調。
聚焦人工智能的期智研究院、深入量子科技研究的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在基礎前沿領域,上海的高能級平臺搶占先機,實現全鏈條賦能。
針對創新全過程中“從0到1”的基礎研究環節,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出多項首創性探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支持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努力產出更多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今年一季度,上海科學家在《細胞》《自然》《科學》三大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5篇,平均每兩天一篇,創歷史新高。
除此之外,上海還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推動成果轉化扎實落地:華東師范大學以許可、轉讓、作價投資三種方式賦權給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金額由2023年的708萬元增至2024年的4.76億元;上海理工大學首個完全賦權成果“人形機器人項目”,僅用兩個月就完成上億元融資……
“過去,一些科研人員因成果轉化程序復雜,存在畏難情緒。如今,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愿意轉’‘積極轉’。”上海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廖玉清說。
厚植土壤,搶先布局孕育變革新動能
針對基礎研究前沿領域,上海已形成腦機接口、類腦智能、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賽道,解碼“未來”不設上限。
今年6月,上海吹響建設腦機接口未來集聚區的號角。“我們要把科研、臨床、產品開發等產業鏈上下游集中在一起,培育產學研醫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以創新濃度和密度換取創新高度和速度。”上海市科委腦機接口項目經理王卓曜表示。
“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產業升級”,上海以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為引擎,持續釋放智能產業的澎湃動能。底層技術要加緊突破,垂類應用要率先拓展,生態體系要更具效能,人才活力要競相迸發,治理機制要先行探路……從尖端到底座,“從0到100”,上海正奮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新突破。
短短幾年內,上海就有3項自主研發的1類新藥相繼獲批上市。和黃醫藥執行副總裁崔昳昤表示,上海是政策試驗田,是產業聚集地,也是營商優等生,系列優勢不僅讓企業新藥提前上市,更讓一體化研發、生產及商業平臺走入現實。
生物醫藥成果密集發布的背后,是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厚積薄發。記者從上海市科委獲悉,該集群涵蓋了全鏈條要素,不僅匯聚了綜合性創新藥物研究機構、大科學裝置和藥物公共研發平臺,還涵蓋創業孵化、臨床研究、生產制造、市場應用、政策支持等產業保障。
尖兵的突破,從來不只是單點和局部,而是全局樣本上的全方位引領和創新。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已實現從“打基礎”“建框架”到“強功能”的跨越,繼續向“無人區”披荊斬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