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遏制圍堵將加速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發展
半導體設備業專家Kyriakos Petrakakos日前撰文指出,美國、日本、荷蘭對華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盡管帶來短期困難,但長遠看將加速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發展。
Petrakakos回顧了02專項以來的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發展,指出大基金向半導體領域提供了約1500億美元的國家援助,但這些資金中只有2.7%直接分配給設備材料供應商。
除了資金投入不足,中國設備制造商取得的進展有限,主要歸因于相對于外國同行長期存在的技術劣勢,2021年,應用材料公司的研發支出高于中國最大的五家上市設備公司的收入總和。
此外,國際設備制造商歷來依賴深厚而廣泛的一級供應商網絡,這些供應商生產對于開發更精確的芯片制造工具至關重要的子系統和組件。例如,ASML與數千家供應商合作開發其EUV系統,有效地外包資本支出、運營支出以及最重要的子系統研發,如蔡司反射鏡、通快電源和愛德華茲真空系統。目前中國還沒有類似的一級生態系統,特別是對于在半導體設備之外缺乏應用的非常利基的關鍵任務技術。
這些因素使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陷入惡性循環。規模小阻礙了它們投資于有意義的研發和吸引一級供應商的能力。這反過來又使他們的技術落后于全球領先者,使他們失去競爭力。最終,這種技術對等性的缺乏導致國內芯片制造商對國產設備的采用率較低,因為這樣做會對他們的產量和運營成本產生負面影響,隨之而來的缺乏實際運營經驗加劇了開發新設備的難度并維持了現有的技術差距。
Petrakakos進一步指出,美國在半導體設備領域對華圍堵遏制,反而可能是中國設備產業轉入良性循環,這種轉變甚至早于出口管制。2022年,中國設備廠商的營收增長速度比全球競爭對手高出27個百分點,這表明即使在全球半導體企業開始從中國市場撤出部分產品之前,本地供應商就已經介入并取代它們。出口禁令實施后,這一趨勢愈演愈烈。截至2023年3月的季度,中國最大的五家上市設備廠商的增長率為35%,而全球四大上市設備廠商在中國的業務增長率則為28%(該數字不包括未報告中國市場數據的應用材料公司)。
他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這意味著中國廠商在市場的凈份額增長,美國對華出口管制似乎已經實現了二十年來產業政策未能實現的目標:推動中國半導體設備業的發展。
Petrakakos總結稱,晶圓制造設備歷來是中國半導體行業中被忽視的環節,但這一進程正在被制裁所扭轉,制裁正將中國集成電路的自給自足與本地生產的芯片制造工具的開發聯系在一起。大多數本地設備制造商已經受益于不斷變化的地緣格局所創造的成熟節點中更大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