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動前負責人離職創業,為何選擇這條冷門賽道?
盧山畢業于清華大學,擁有波士頓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在 2019 年進入字節跳動圣迭戈美國辦公室工作前,他先后在英特爾和高通任職,有十余年從業經驗。創立藍芯算力后,盧山已回到國內。
CPU 市場規模龐大,海外寡頭壟斷
全球 CPU 市場較為穩定,疫情促進桌面 CPU 市場規模增加。CPU 的重要應用領域包 括桌面和服務器,在桌面領域,2015-2018 年全球出貨量增速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但 是整體出貨量依然保持在 2.6 億臺/年左右。2019 年開始全球桌面出貨量出現回升,2020 年疫情催生全球“線上化”浪潮,全球桌面出貨量較前 5 年有較大增長,達到 3.03 億 臺。在服務器領域,2020 年全球服務器出貨量達 1,220 萬臺,同比增長 3.92%。
2020 年國內桌面 CPU 出貨量約 5000 萬片,服務器 CPU 出貨量約 700 萬片。根據 IDC 數據,2020 年中國 PC 出貨量為 4910 萬臺,X86 服務器出貨量為 344 萬臺。假設平 均每臺 PC 用 1 片 CPU,服務器主要為雙路服務器(配置 2 片服務器 CPU),則 2020 年中 國桌面 CPU 市場出貨量約 5000 萬片,服務器 CPU 市場出貨量約 700 萬片。
Intel 和 AMD 兩大巨頭壟斷全球 CPU 市場。X86 為當前全球信息化類 CPU 的主流架 構,根據 Mercury Research 數據 2021 年 Q3 全球 PC 和服務器中,X86 占比超過 90%。 Intel 和 AMD 作為全球信息化類 CPU 中的兩大巨頭,在 2021 年 Q4,Intel 占據全球 X86 總體市場的 74%,AMD 占比為 26%。2021 年兩大 CPU 巨頭 Intel 和 AMD 營收合計超過 900 億美元。根據我們測算,2021 年 CPU 國產化率超過 10%。
自主可控不動搖,國產CPU行業未來可期?
目前,CPU產業鏈巨頭大多集中在海外,位居產業鏈各個環節核心,對全球CPU行業影響力較大。在設計環節,英特爾和AMD幾乎壟斷通用型CPU市場;在設備、材料、EDA/IP等環節國內龍頭與國外龍頭差距較大,國產化率較低;在制造環節,目前只有臺積電和三星有5nm制程生產能力,但均需使用美國設備;在封測環節,目前中國臺灣、中國大陸、美國三分天下。
從當前國產CPU產業鏈進口替代的視角來看:在設計環節,華為鯤鵬,飛騰等龍頭已躋身世界一流水平;封測環節,通富承接AMD 7nm CPU 封測,14nm及以下結點的先進制程;設備、材料、EDA/IP、制造等環節仍與國外龍頭差距較大,目前仍采用“外循環為主+內循環為輔”的模式。
我國集成電力產業起步雖晚,但處于快速發展階段。2013-2020年市場規模CAGR近20%,芯片設計產業規模占比逐年攀升,發展質量穩步提高,CPU行業更是未來發展可期。
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對海外IT產品的依賴度較高,疊加美國長期以來對我國芯片產業打壓嚴重,為保證信息安全,IT信創建設勢在必行。另一方面,在“算力時代”,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下數據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數據價值凸顯,從數據的產生到數據的傳輸、再到計算、處理,都離不開計算芯片,更離不開CPU處理器。“數據要素市場”、“東數西算”將為我國CPU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市場空間。
從全球CPU競爭格局來看,集成電路產業頭部效應較為明顯,少數領軍企業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其中Intel和AMD領跑全球CPU市場。2021年在x86領域,Intel市占率為76.65%,仍占據主導態勢。在非x86領域,ARM以低能耗、高效率、發展時間長的優勢占據移動終端市場主導地位,市占率達到43.2%,呈現雙寡頭壟斷格局。自主可控大背景下,機構建議可以關注國內具備生態和性能優勢的國產CPU廠商。
一種邏輯,三種路線
當前,國內六大CPU廠商,均通過引入國外指令集的模式,進行CPU設計研發。其中,華為鯤鵬、飛騰采用ARMv8架構;海光、兆芯采用x86架構;龍芯、申威早期采用了MIPS、Alpha架構,后期在保留原始架構核心的基礎上,延展了LoongArch架構與SW-64架構。
一種邏輯:不難發現,六大CPU廠商均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采用國外指令集的發展模式。這是因為指令集是芯片與軟件之間的“翻譯官”,其核心價值體現在芯片路線對應軟件生態的豐富度。通過引進國外指令集,獲得兼容此指令集的軟件的運行權,即獲得了此指令集的軟件生態,這也是國內CPU廠商采用引入而不是從頭自研指令集的根本原因。即便,龍芯后期通過自研實現的LoongArch架構,為做到向下兼容MIPS架構,也保留了MIPS架構語言體系的核心。
三種路線:常見的指令集有兩種,即復雜指令集(CISC)與精簡指令集(RISC)。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復雜指令集與精簡指令集并沒有高下之分,主要是在不同領域與方向有著不同的優勢。當前,在CPU領域x86架構與ARM架構占據主流市場。其中,ARM架構以低功耗、高集成的特點占領移動端市場,x86架構以性能高、兼容性強、軟硬件生態豐富的特點占領PC及服務器市場。
回歸到國內CPU發展來看,當前六大CPU廠商在架構發展上主要采用了以下模式:
第一種,基于ARM路線。華為鯤鵬和飛騰獲得了ARMv8架構的授權,但基于ARM的版本授權方式,其迭代發展頗受限制。如不能持續購買到ARM最新架構版本,則無法實現迭代升級。又礙于ARM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自主升級實現新版功能也會陷入侵權困局。
第二種,基于x86路線。海光從AMD獲得了x86架構的永久授權,受益于x86交叉授權模式,迭代自由度高。兆芯通過收購臺灣威盛獲得了intel公司X86技術階段性授權,不過授權已于2018年到期,后續沒有再簽訂相關協議。
第三種,基于“授權+自研”路線。龍芯從MIPS公司獲得了 MIPS32 和 MIPS64 架構的授權,后續自研形成LoongArch架構。申威的核心技術則是來源于DEC的Alpha 21164,后續也在此基礎上延展了SW-64架構。不過,為了做到對此前軟件生態的復用,兩大廠商在延展新架構時,都保留了原有引進架構的核心內容。
第四種架構興起
新的技術趨勢是,ARM 和 RISC-V 都在往更高性能的市場發展,ARM CPU 走進數據中心服務器,蘋果也自研了 ARM 架構的個人電腦處理器 M 系列;也開始有些團隊嘗試基于 RISC-V 設計更高性能的 CPU,把它用到手機和數據中心服務器上,如參與蘋果 A 系列、AMD Zen 架構設計的知名芯片工程師 Jim Keller 就已投身 RISC-V 通用 CPU 創業。藍芯算力選擇的也是這個方向,希望基于 RISC-V 設計數據中心服務器 CPU。
2022 年出現過一輪 ARM 架構 CPU 創業潮。這之前,阿里平頭哥推出國產 ARM 架構服務器 CPU,平頭哥的一些技術人才此后陸續出走創業。
ARM 架構由英國公司 Arm 開發并掌握 IP(知識產權),RISC-V 則是一個開源和免費的指令集,可以被自由地用于商業目的,任何人都能基于 RISC-V 設計、制造和銷售芯片,不受單一國家或公司制約,無需支付 IP 授權費用。
RISC-V 基金會在 2019 年將總部注冊地從美國遷往中立國家瑞士,以確保全球的大學、政府和公司能免去地緣政治顧慮,繼續為 RISC-V 開源社區貢獻。
開源的 RISC-V 在謀求更多自主性的中國半導體產業界備受關注。2018 年,中科院計算所牽頭成立中國開放指令生態(RISC-V)聯盟。據 RISC-V 基金會數據,截至 2022 年底,RISC-V 芯片全球出貨量已達 100 億顆,其中約 50% 由中國公司設計。
有芯片投資人認為,RISC-V 現階段還是更適合做物聯網芯片。“要做好大算力芯片,核心不是架構開源與否,而是生態。另起爐灶的架構短期內難以形成競爭力。” 這位投資人說。Jim Keller 今年 6 月接受 EE Times 采訪時則說:“如果你走向開源,你就沒法回到過去的條條框框了。我認為 RSIC-V 是未來會獲勝的架構。”
